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业务培训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培训 > 业务培训 >
【精彩回顾】范周:文化馆发展中的社会化问题思考
来源:时间:2020-04-23 16:10:41点击:
 

2020年4月17日15:00,由范周老师带来的“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第十一讲“文化馆发展中的社会化问题思考”,在国家公共文化云播出。

 

 

 

 
 

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活力、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范周老师就如何利用社会力量促进文化馆建设发展,与大家进行了研讨。

 
 

 

 

 
 
 

为什么要引入社会化机制

 

>

 
 
 

 

 

1

法律法规:提供政策保障,指明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指明了发展方向。

 

 

2

现实需求:传统供给模式难以满足人民公共文化服务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精神文化层面,人民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旺盛,而与之相对的,公共文化产品短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滞后与供给有效性不足等深层次矛盾和挑战不断凸显,垄断式的传统供给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

 

3

国际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英国:三级管理模式,确保项目落地

作为PPP模式的发源地,英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私人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保持较高的参与度。三级PPP管理机构的运作模式,确保了不同层级的PPP项目能有效落地。

(2)俄罗斯:公私协作,实现政企双赢

俄罗斯于2005年颁布了《俄罗斯联邦特许协议法》,着力推动“公私协作”模式在体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领域的广泛应用。“公私协作”模式使俄罗斯政府在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更容易实现政策目标,更好地实现了政府对企业的激励和引导功能。

(3)日本: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日本政府采取了指定代理制度(DMS),通过修改地方自治法,允许地方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等设施的管理外包,以授权的方式将公共文化服务中一部分具体的管理职能或服务提供转交给企业、社会组织来执行。

 

 
 
 

文化馆社会化发展的目的

 

>

 
 
 

 

1

丰富文化馆内容供给,增强文化馆竞争力

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内容是文化馆发展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各地文化馆积极与社会力量开展合作,通过社会采购、公开招募、资金补贴、场地支持、宣传推广等方式,发动企业、社会文艺团体及个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1)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提供多元丰富的服务内容

面对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各地文化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方式,通过将分散的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加以整合利用,有效拓宽了供给来源,使得文化馆能够向群众提供内容更加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

(2)利用场馆空间引进社会力量,将文化馆打造为内容丰富的文化中心

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外包模式探索的过程中,各地文化馆以场馆资源“置换”公共文化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并开展合作,将文化馆的“独唱”升级为联合社会力量的“大合唱”,使文化馆成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中心,有效增强文化馆的吸引力。

2

提升文化馆活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当前,我国仍有大量的公共文化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或利用效率较低。随着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的深入,各地应当通过社会治理、资源整合,使更多设施和资源成为老百姓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提出的“整合社会资源”六个字落到实处,使文化场馆“活”起来。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团体在市场化运营中积累的成熟经验,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2)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活力

我国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模式依赖国家全额拨款,行政色彩较浓。既缺少根据公众需求和市场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变化的动力,也无法有效回应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文化需求,与市场的对接同样不够顺畅,容易造成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低下。而社会化发展则引入了竞争机制,文化部门将逐步从文化服务提供方转变为文化服务的中间方和监管方,通过优中选优的运作模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活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绩效和能级的持续提升,由“办文化”到“管文化”。

(3)壮大人员队伍,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相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馆的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有效壮大文化场馆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提升文化馆的服务能力。

3

有利于“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增强百姓文化获得感

(1)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满意度与获得感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升级,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具有专业性优势的社会力量,发动企业、协会、机构、文艺团体、个人等多方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与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增强公共文化服务适用性,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2)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度

文化馆社会化发展的目标是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的积极性。同时,在文化馆等主体的社会化发展进程中,应当积极对接具备“互联网+”产业发展思维的社会力量,将先进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技术嵌入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当中,借助市场分析等手段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匹配度。

(3)完善监管评价机制,畅通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与反馈途径

公共文化设施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政府主导”,建立完善、高效的政府购买流程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可见可控的督导评估机制,对运作主体的履约情况进行有效监管,确保社会化发展的质量。同时,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仍比较有限,各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发展差异,因此社会化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此外,要畅通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与反馈途径,以提升百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为工作目标,充分回应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

(4)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走出文化馆,实现全民参与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活动走出文化馆,走向街道和社区,走到老百姓的身边和家中,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民关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让文化馆发挥平台的基础作用,既要做好依托场馆的文化服务,也要发展好能够走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文化服务。

4

实现文化馆综合体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阵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承担着凝聚文化力量、营造文化氛围、丰富人民生活的重要责任。进入新时代,文化馆迈入了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在下一阶段的改革与创新工作中,要着力构建内容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的文化馆综合体,使文化馆成为兼具指导群众业余艺术创作、保护展示非遗、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群众宣传教育、开办艺术普及培训、研究创作文化活动及文艺作品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文化机构。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实现优势互补,最大程度整合利用好各类文化艺术资源,做好线上线下文化服务,打造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高地”。

 

 
 
 

当前我国文化馆社会化发展现状

 

>

 
 
 

 

 

 

(1)

刚起步:多数场馆开展政府购买与社会运营相结合模式,个别尝试整体外包模式

 

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深圳、成都等地区的文化馆在社会化建设方面积极地开展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效果。

 

 

 

 

(2)

未起步:由于运营主体、资金来源、专业人才、社会参与度等方面的现实难题,大多数地区文化馆的社会化发展仍未起步

1.社会运营主体数量少,专业能力有限

2.资金来源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

3.专业人才匮乏,队伍建设难度较大

4.民众参与度不高,良好舆论氛围尚未形成

 

 

(3)

难迈步:受到思维模式、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运营模式等方面限制,文化馆的社会化发展进程存在困难

 

1.传统思维模式桎梏

2.文化事业体制障碍

3.行政管理机制制约

4.专项政策法规细则缺失

5.场馆社会化运营模式单一

 

 
 
 

疫情防控带来的几点启示

 

>

 
 
 

 

1

线上活动的丰富:“线下闭馆,线上开花”

疫情使得大量的公共文化设施“线下闭馆”,但各地利用新技术、新平台,让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在“线上开花”,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大餐”。

(1)实现日常公共文化服务的在线化升级

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线下公共文化服务按下了暂停键。面对这种情况,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主动转变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依托数字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进行在线化升级。

(2)利用线上平台开展市民文化节等公共文化活动

疫情催生了线上公共文化体验的新模式,“云享文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趋势。各地文化场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开展线上市民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惠民活动,有效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3)举办各类主题活动汇聚抗疫精神力量

疫情期间,各地文化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举办文艺作品征集与展出等各类主题活动,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既为文艺爱好者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用文艺作品凝聚起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

2

线上项目的开发:线上线下联动催生新业态

(1)吸引社会主体,通过开发新业态增强平台效应、融合效应

互联网平台为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赋予了新场景和新模式,不仅使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能够有效地从线下迁移至线上,也催生出一批契合线上文化消费模式与特点的新项目、新业态。疫情影响下,许多文化场馆大力吸引社会主体参与线上项目的开发与运营,充分吸取社会力量在商业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着力打造资源丰富、形式多元、项目新颖、服务优质,能够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联动的公共文化平台。

(2)整合社会力量,提供文化慕课、艺术普及培训等线上服务项目

文化馆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对于全民普及文化艺术知识、提升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文化馆在社会化发展方面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得以被整合利用。疫情期间,由于暂时无法开展线下讲座、培训等活动,各地文化馆积极整合优质的师资力量与网络课程培训资源,为群众提供文化艺术慕课、艺术普及培训等线上服务项目,丰富群众宅家期间的文化生活。

3

线上内容的创新

(1)加强数字文化资源供给的有效性,开展疫情防控知识普及讲座,推广健康知识

在疫情期间,各地文化馆依托线上平台大力丰富数字文化资源供给,特别是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知识普及和健康知识推广等工作,使抗疫知识能够以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入千家万户,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重要力量。

(2)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优势,结合线上文化消费场景,实现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升级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线上文化消费已经逐渐搭建起独立完整的消费空间。因此,只有对在线文化内容进行有效升级,深度匹配线上消费场景的特点,才能充分挖掘新技术、新平台的应用价值,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品质化发展。

4

体制机制的进一步解放

(1)打破传统体制壁垒,推动社会力量更加高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馆的社会化发展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打破传统文化体制壁垒,优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外部环境和配套措施。

(2)创新管理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适用性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必须要勇于创新管理机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关于文化馆发展中的社会化问题思考,大家也都在积极探索。主讲结束后,主讲人凭借深厚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创新实践针对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与线上观众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

 

 

无锡新区文化馆尝试了整体外包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会在未来成为我国各地文化馆发展的主流吗?

回答:

无锡新区文化馆是我国首个将运营管理和服务等业务进行整体外包的文化馆,经过近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为国内其他高新开发区文化馆的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但实际上,这一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有着特殊的背景。

无锡新区是成立于1992年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超过60万人,但在建设文化馆和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时很难申请到正式人员编制,队伍建设困难,出现了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持续增加与政府直接供给能力有限的核心矛盾。整体外包模式正是聚焦这一难点、痛点,有效地缓解了由于编制、人才不足导致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而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来说,文化馆都有自己的管理队伍,它面临的核心难题并非编制,而是如何丰富内容供给、提升服务效能。因此,文化馆的社会化发展模式不能“一窝蜂”,而是得“对症下药”,不能把社会化整体外包作为一种模式去推广,只有像无锡新区这样有特定原因的地区才适合。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能用一种模式来代替所有的模式。

 

?

 

 

文化馆要朝着“综合体”方向开展改革与创新,那么与现在的文化馆相比,“文化馆综合体”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方面?

回答:

文化馆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阵地,建设“文化馆综合体”不是对文化馆的功能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在空间复合的基础上追求内容丰富多元,服务效能有效提升,从而实现功能多、效率高、质量佳的结合。

“文化馆综合体”首先是要实现供给水平的提升,增强文化馆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元、活力四射的“文化高地”;其次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匹配度的提升,增强“精准供给”能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效性和适用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最后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能力的提升,不仅要吸引人民群众走进文化馆,更要让文化馆走进人民群众中去,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对于文化馆的志愿者队伍建设,有什么建议?

回答:

一直以来,人员问题都是制约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如何发挥好在校大学生,包括离退休人员、民间艺术家等的作用,充分释放这些人员的潜能,对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提升文化馆服务能力十分关键。引导他们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有利于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重要人才保障。

 

“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

第十一讲“文化馆发展中的社会化问题思考

的精彩回看已上传至国家公共文化云,

您可以通过识别下方二维码

观看精彩视频,赶快行动起来!

◎识别二维码观看直播回看

 

锦江区文化馆为武汉加油!

为中国加油!

锦江区文化馆温馨提示:
 

持续做好个人防护,就是在为抗疫做贡献!

image.png

来源:中国文化馆协会

编辑:冯永利

审核:张红波

微信图片_20200326105902.png

2020年4月17日15:00,由范周老师带来的“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第十一讲“文化馆发展中的社会化问题思考”,在国家公共文化云播出。

 

 

 

 
 

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活力、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范周老师就如何利用社会力量促进文化馆建设发展,与大家进行了研讨。

 
 

 

 

 
 
 

为什么要引入社会化机制

 

>

 
 
 

 

 

1

法律法规:提供政策保障,指明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指明了发展方向。

 

 

2

现实需求:传统供给模式难以满足人民公共文化服务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精神文化层面,人民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旺盛,而与之相对的,公共文化产品短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滞后与供给有效性不足等深层次矛盾和挑战不断凸显,垄断式的传统供给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

 

3

国际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英国:三级管理模式,确保项目落地

作为PPP模式的发源地,英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私人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保持较高的参与度。三级PPP管理机构的运作模式,确保了不同层级的PPP项目能有效落地。

(2)俄罗斯:公私协作,实现政企双赢

俄罗斯于2005年颁布了《俄罗斯联邦特许协议法》,着力推动“公私协作”模式在体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领域的广泛应用。“公私协作”模式使俄罗斯政府在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更容易实现政策目标,更好地实现了政府对企业的激励和引导功能。

(3)日本: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日本政府采取了指定代理制度(DMS),通过修改地方自治法,允许地方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等设施的管理外包,以授权的方式将公共文化服务中一部分具体的管理职能或服务提供转交给企业、社会组织来执行。

 

 
 
 

文化馆社会化发展的目的

 

>

 
 
 

 

1

丰富文化馆内容供给,增强文化馆竞争力

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内容是文化馆发展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各地文化馆积极与社会力量开展合作,通过社会采购、公开招募、资金补贴、场地支持、宣传推广等方式,发动企业、社会文艺团体及个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1)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提供多元丰富的服务内容

面对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各地文化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方式,通过将分散的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加以整合利用,有效拓宽了供给来源,使得文化馆能够向群众提供内容更加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

(2)利用场馆空间引进社会力量,将文化馆打造为内容丰富的文化中心

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外包模式探索的过程中,各地文化馆以场馆资源“置换”公共文化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并开展合作,将文化馆的“独唱”升级为联合社会力量的“大合唱”,使文化馆成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中心,有效增强文化馆的吸引力。

2

提升文化馆活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当前,我国仍有大量的公共文化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或利用效率较低。随着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的深入,各地应当通过社会治理、资源整合,使更多设施和资源成为老百姓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提出的“整合社会资源”六个字落到实处,使文化场馆“活”起来。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团体在市场化运营中积累的成熟经验,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2)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活力

我国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模式依赖国家全额拨款,行政色彩较浓。既缺少根据公众需求和市场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变化的动力,也无法有效回应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文化需求,与市场的对接同样不够顺畅,容易造成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低下。而社会化发展则引入了竞争机制,文化部门将逐步从文化服务提供方转变为文化服务的中间方和监管方,通过优中选优的运作模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活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绩效和能级的持续提升,由“办文化”到“管文化”。

(3)壮大人员队伍,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相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馆的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有效壮大文化场馆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提升文化馆的服务能力。

3

有利于“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增强百姓文化获得感

(1)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满意度与获得感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升级,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具有专业性优势的社会力量,发动企业、协会、机构、文艺团体、个人等多方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与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增强公共文化服务适用性,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2)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度

文化馆社会化发展的目标是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的积极性。同时,在文化馆等主体的社会化发展进程中,应当积极对接具备“互联网+”产业发展思维的社会力量,将先进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技术嵌入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当中,借助市场分析等手段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匹配度。

(3)完善监管评价机制,畅通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与反馈途径

公共文化设施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政府主导”,建立完善、高效的政府购买流程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可见可控的督导评估机制,对运作主体的履约情况进行有效监管,确保社会化发展的质量。同时,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仍比较有限,各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发展差异,因此社会化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此外,要畅通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与反馈途径,以提升百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为工作目标,充分回应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

(4)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走出文化馆,实现全民参与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活动走出文化馆,走向街道和社区,走到老百姓的身边和家中,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民关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让文化馆发挥平台的基础作用,既要做好依托场馆的文化服务,也要发展好能够走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文化服务。

4

实现文化馆综合体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阵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承担着凝聚文化力量、营造文化氛围、丰富人民生活的重要责任。进入新时代,文化馆迈入了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在下一阶段的改革与创新工作中,要着力构建内容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的文化馆综合体,使文化馆成为兼具指导群众业余艺术创作、保护展示非遗、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群众宣传教育、开办艺术普及培训、研究创作文化活动及文艺作品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文化机构。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实现优势互补,最大程度整合利用好各类文化艺术资源,做好线上线下文化服务,打造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高地”。

 

 
 
 

当前我国文化馆社会化发展现状

 

>

 
 
 

 

 

 

(1)

刚起步:多数场馆开展政府购买与社会运营相结合模式,个别尝试整体外包模式

 

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深圳、成都等地区的文化馆在社会化建设方面积极地开展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效果。

 

 

 

 

(2)

未起步:由于运营主体、资金来源、专业人才、社会参与度等方面的现实难题,大多数地区文化馆的社会化发展仍未起步

1.社会运营主体数量少,专业能力有限

2.资金来源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

3.专业人才匮乏,队伍建设难度较大

4.民众参与度不高,良好舆论氛围尚未形成

 

 

(3)

难迈步:受到思维模式、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运营模式等方面限制,文化馆的社会化发展进程存在困难

 

1.传统思维模式桎梏

2.文化事业体制障碍

3.行政管理机制制约

4.专项政策法规细则缺失

5.场馆社会化运营模式单一

 

 
 
 

疫情防控带来的几点启示

 

>

 
 
 

 

1

线上活动的丰富:“线下闭馆,线上开花”

疫情使得大量的公共文化设施“线下闭馆”,但各地利用新技术、新平台,让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在“线上开花”,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大餐”。

(1)实现日常公共文化服务的在线化升级

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线下公共文化服务按下了暂停键。面对这种情况,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主动转变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依托数字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进行在线化升级。

(2)利用线上平台开展市民文化节等公共文化活动

疫情催生了线上公共文化体验的新模式,“云享文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趋势。各地文化场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开展线上市民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惠民活动,有效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3)举办各类主题活动汇聚抗疫精神力量

疫情期间,各地文化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举办文艺作品征集与展出等各类主题活动,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既为文艺爱好者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用文艺作品凝聚起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

2

线上项目的开发:线上线下联动催生新业态

(1)吸引社会主体,通过开发新业态增强平台效应、融合效应

互联网平台为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赋予了新场景和新模式,不仅使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能够有效地从线下迁移至线上,也催生出一批契合线上文化消费模式与特点的新项目、新业态。疫情影响下,许多文化场馆大力吸引社会主体参与线上项目的开发与运营,充分吸取社会力量在商业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着力打造资源丰富、形式多元、项目新颖、服务优质,能够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联动的公共文化平台。

(2)整合社会力量,提供文化慕课、艺术普及培训等线上服务项目

文化馆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对于全民普及文化艺术知识、提升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文化馆在社会化发展方面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得以被整合利用。疫情期间,由于暂时无法开展线下讲座、培训等活动,各地文化馆积极整合优质的师资力量与网络课程培训资源,为群众提供文化艺术慕课、艺术普及培训等线上服务项目,丰富群众宅家期间的文化生活。

3

线上内容的创新

(1)加强数字文化资源供给的有效性,开展疫情防控知识普及讲座,推广健康知识

在疫情期间,各地文化馆依托线上平台大力丰富数字文化资源供给,特别是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知识普及和健康知识推广等工作,使抗疫知识能够以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入千家万户,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重要力量。

(2)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优势,结合线上文化消费场景,实现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升级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线上文化消费已经逐渐搭建起独立完整的消费空间。因此,只有对在线文化内容进行有效升级,深度匹配线上消费场景的特点,才能充分挖掘新技术、新平台的应用价值,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品质化发展。

4

体制机制的进一步解放

(1)打破传统体制壁垒,推动社会力量更加高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馆的社会化发展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打破传统文化体制壁垒,优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外部环境和配套措施。

(2)创新管理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适用性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必须要勇于创新管理机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关于文化馆发展中的社会化问题思考,大家也都在积极探索。主讲结束后,主讲人凭借深厚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创新实践针对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与线上观众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

 

 

无锡新区文化馆尝试了整体外包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会在未来成为我国各地文化馆发展的主流吗?

回答:

无锡新区文化馆是我国首个将运营管理和服务等业务进行整体外包的文化馆,经过近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为国内其他高新开发区文化馆的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但实际上,这一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有着特殊的背景。

无锡新区是成立于1992年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超过60万人,但在建设文化馆和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时很难申请到正式人员编制,队伍建设困难,出现了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持续增加与政府直接供给能力有限的核心矛盾。整体外包模式正是聚焦这一难点、痛点,有效地缓解了由于编制、人才不足导致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而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来说,文化馆都有自己的管理队伍,它面临的核心难题并非编制,而是如何丰富内容供给、提升服务效能。因此,文化馆的社会化发展模式不能“一窝蜂”,而是得“对症下药”,不能把社会化整体外包作为一种模式去推广,只有像无锡新区这样有特定原因的地区才适合。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能用一种模式来代替所有的模式。

 

?

 

 

文化馆要朝着“综合体”方向开展改革与创新,那么与现在的文化馆相比,“文化馆综合体”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方面?

回答:

文化馆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阵地,建设“文化馆综合体”不是对文化馆的功能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在空间复合的基础上追求内容丰富多元,服务效能有效提升,从而实现功能多、效率高、质量佳的结合。

“文化馆综合体”首先是要实现供给水平的提升,增强文化馆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元、活力四射的“文化高地”;其次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匹配度的提升,增强“精准供给”能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效性和适用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最后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能力的提升,不仅要吸引人民群众走进文化馆,更要让文化馆走进人民群众中去,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对于文化馆的志愿者队伍建设,有什么建议?

回答:

一直以来,人员问题都是制约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如何发挥好在校大学生,包括离退休人员、民间艺术家等的作用,充分释放这些人员的潜能,对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提升文化馆服务能力十分关键。引导他们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有利于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重要人才保障。

 

“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

第十一讲“文化馆发展中的社会化问题思考

的精彩回看已上传至国家公共文化云,

您可以通过识别下方二维码

观看精彩视频,赶快行动起来!

◎识别二维码观看直播回看

 

锦江区文化馆为武汉加油!

为中国加油!

锦江区文化馆温馨提示:
 

持续做好个人防护,就是在为抗疫做贡献!

image.png

来源:中国文化馆协会

编辑:冯永利

审核:张红波

微信图片_20200326105902.png

分享到:
上一篇:【精彩回顾】萧烨璎:谈谈文化馆的开放性
下一篇:锦江区文化馆、图书馆开展2020年消防安全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