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群文杂志 > 在线阅读 >
锦江故事 | 消失了的解玉溪
来源:时间:2020-05-11 10:11:02点击:

解玉溪

解玉溪,一条已经在成都消失了的河流,它的开凿与发展是否与先人们绳割沙磨般打磨玉器相关呢?它流经的途径在何处?当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方便了呢?由于年代的久远,现在的资料相当稀少。据《成都城坊古迹考》载《大明一统志》:“解玉溪在大慈寺(今锦江区内)中,与锦江同源,唐韦南康(韦皋)所凿,有细沙可解玉,寺有玉溪院。”

张唐英《蜀梼杌》卷下:“明德元年(公元 934 年)六月,(孟知祥)幸大慈寺避暑……广政元年(公元 938 年)上巳游大慈寺,宴从官于玉溪院。” 元费著《10岁华纪丽谱》:“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设厅,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备焉”(注:这里的锦江是指解玉溪)。 上面三则典籍所载透露:解玉溪的开凿是在唐贞元元年(公元 785 年)韦皋任西川节度使,自西北引内江水入城,经城中斜向东南至大慈寺,于东郭附近仍流入内江。这里的内江就是郫江(即今天的府河上游),解玉溪的开凿,大概是引水入城既方便了城内生活所需用品的通航运送,也可以解决洪涝时城中积水的排泄。取名解玉,是因为溪中之沙(大概是金刚砂一类),可以解玉。解玉溪的开凿在城中与新兴的大慈寺相邻,遂成为游览胜地,还修建了解玉院供官员及市民游乐。

在成都的街道地名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解玉溪的信息。陶亮生先生在《成都街名琐记》中指出:锦江街不见江的原因是当时其街在解玉溪旁,市民称解玉溪也叫锦江,其后溪流干涸淤废,故无江可见。

同样在《岁华纪丽谱》“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中的“锦江”也同指解玉溪;玉沙街也是濒临解玉溪,有玉器作坊,可取溪水夹带之金刚砂解玉,故名玉沙;玉带桥在解玉溪的转弯处,其形如带,上有石桥,故名玉带桥。

成都西北的白家塘、王家塘、子龙塘等“塘”也是解玉溪干涸后留下的塘名。流沙河先生在《老成都·芙蓉秋梦》中讲到梓潼正街时,说“千年前的唐代,此街是一条河,河床出产优质金刚砂,可以解剖玉,故名解玉溪。

河水是从西北城角水洞子入城的,流经通顺桥街、西玉龙街、玉沙街、东玉龙街、桂王桥街,蜿蜒流到此地,仍向东南流去。又经过东锦江街,流过大慈寺南门前,从老东门水洞子出城去”,《成都地名掌故》采用此说。这个勾勒与《成都城坊古迹考》所载《宋元罗城与子城图》大概是相符合的,从图上所画位置看,老东门水洞子,大概在合江亭附近。

 

 

《玉作图》一:捣沙、研浆图

关于解玉院,流沙河先生说千年前的大慈寺的西墙,贻近今福兴街、科甲巷、城守街一线,墙外有解玉溪的潺潺流水,由今梓潼桥正街(当时还是河床)流到这里来,沿着墙外一直向南流去。寺的西墙开有侧门,入门即解玉溪院。取名玉溪,可知此院必在解玉溪的东岸。

 

 

《玉作图》二:开玉图

广政元年(公元 938 年)上巳节(阳历三月上旬)孟昶 19 岁,在此院宴从官,人人赋诗。这是仿效兰亭曲水流觞之会,文人雅事……玉溪院的位置,估计在今省图书馆附近一带。

韦皋凿解玉溪时,成都的双江(外江与内江)并流都是流经城南,而城北无河道,解玉溪所引的内江是由西北靠城边,向南,与外江并流,因而流量巨大。到晚唐高骈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抵抗南诏入侵,开始在旧城外修建罗城,“遂作縻枣堰(今九里堤)转内江水从城北流,又屈而南与外江合”(《舆地广记》)所开的江叫“清远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府河雏形。

由于清远江与解玉溪同引内江水,解玉溪的流量必然相对减少,另外战乱、朝代更替,当政者不主持疏流,随着时间的流逝,解玉溪流水渐细渐小,最后在明代淤塞,干涸,直到变为平地,留下的仅是那些因溪而架的桥梁和临溪街道的名称了。

 

 

END
锦江区文化馆温馨提示:
 
整理:锦江区方志办
来源:成都市锦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编辑:冯永利

审核:张红波


分享到:
上一篇:锦江故事 | 潺潺沙河得新生
下一篇:锦江故事 | 记忆中的解玉溪